我叫冯悦,是盐城市外办一名韩语翻译,在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我参与了一线的防疫工作,也同时承担着幕后的翻译和热线电话的工作,共同战“疫”的道路上,外事人从不退缩。
2月27日 一份有温度的韩餐
晚上,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来电是个陌生号码,我意识到这可能是在盐韩国人士的求助电话。我连忙准备好纸笔,深吸一口气,接通了来电。
“您好。”
“您好。”来电的是一位韩国女士,她声音低沉,语速缓慢,听上去有些疲惫。
“请问您叫什么名字?您现在住在哪里呢?”按照规定,如有求助热线,我们需要第一时间记录下来电人的姓名与地址。
“我……”来电人的声音有点低沉。
“请问您有什么问题吗?”我一只手拿着电话,另一只手握着笔,精神高度紧张,生怕漏掉任何关键信息。
“不是的,那个什么……”她并未回答我的问题,言语有些混乱。
“您慢慢说,您遇到什么问题了呢?”我意识到对方此时情绪不是特别稳定,我必须耐心地引导她说出自己的需求。
“我现在在宾馆集中观察,我有点想念韩餐……”,她把我当成了倾述的对象,仿佛一个我认识了很久的韩国阿姨,正在跟我诉说身处异国他乡的苦楚。
我一下子明白了她的感受,她一定是在隔离期间想念家乡,想念家人了。我陪她聊了一会,她的情绪缓和了很多。
放下电话后,我立即向相关部门汇报了情况,半小时后,她再次给我来电,告诉我她刚刚收到一份温暖的家乡韩餐,非常开心。这通求助电话令我心意难平,这是我始料未及却又在情理之中的问题。在异国他乡,集中观察的特殊时期,我们政府和相关部门正在用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着每位外籍人士,一顿贴心的韩餐,一句贴心的韩语问候,用事无巨细的关怀让韩国人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共同战“疫”,静等花开。
2月29日 且把青衿换“戎装”
今天,我刚一结束居家观察,便投入到机场的防疫一线工作中去了。作为市外办的一名韩语翻译,我的日常工作以文字翻译为主,虽然有时也往返于南洋机场接送韩国宾客,但穿上防护服进入海关检疫区却是第一次。初生牛犊不怕虎,当我怀着一腔热情跃跃欲试时,却发现一线工作远比我想象中的更加任重道远。
疫情期间,机场的人流量明显减少,没有了平日的熙熙攘攘,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消毒水味道。我今天的任务是在入境处辅助海关人员对韩国旅客进行健康排查,引导乘客检查体温,并检验入境旅客的健康申明卡。
上午,航班预计10点20降落,留给我们的准备的时间并不多。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我小心翼翼地换上防护服,全副武装,原地待命。N95口罩两侧的橡皮筋紧紧勒住我的脸颊,口罩上方的铁丝卡在鼻根处,呼吸不畅,并且勒痛感强烈。架在近视眼镜外的护目镜内侧不一会儿便起了水雾,我只能凭着模糊的视线来辨别字迹。穿上一整套防护服,这意味着我的危险系数增高,同时落在我肩上的责任也更重。
航班降落后,旅客逐一来到我的面前。由于防护服的限制,我只能提高音量,可是又怕吓到韩国旅客,我便将身子凑近一点,尽可能地用亲切温暖的语气跟乘客交流,耐心地询问健康申明卡上的每一项信息。当我从他们手中一一接过健康申明卡的时候,我忘记了防护服的窒息与疼痛,我的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要对入境韩国旅客和盐城市民负责。
从航班降落到全部旅客检查完毕,前后耗费近3个小时。庆幸的是整个过程秩序井然,未有异常,我心中悬着的大石头终于落地。脱掉防护服的那一瞬间,我如释重负。3个小时的战斗,汗水浸湿了衣服,脸上的勒痕隐隐作痛,但这跟一线医护人员的辛苦相比却是微不足道的。任务圆满完成,在场的每个人脸上又露出了舒心的笑容。从他们充满血丝的眼睛里,我看到了坚忍与责任。一线岗位上,防护服便是最美的戎装。对于刚走出校园不久的我而言,能够承担起一份防护服的重任,更加意义非凡。
3月5日 疫情译件是我们最好的名片
2月25日晚上10点多,智慧盐城APP发出一则通告,宣布对来盐韩国人实行一视同仁的防疫政策。一个小时后,又推送了韩文版通告,韩文译稿一出,许多韩国人士在公众号下纷纷留言,向盐城政府表达由衷的感谢。与此同时,盐城市民也纷纷点赞,称赞盐城这座国际化城市胸怀广阔,充满人文关怀。
在这背后,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外事工作者,他们时刻关注着疫情最新动态,每一则疫情通告,每一封告外国人书,每一通外国人咨询电话,每一场友城物资捐赠,每一名外国来盐旅客的健康排查,这些工作都少不了盐城外办翻译的身影。
疫情防控期间,我一直处于24小时待命状态。为了第一时间翻译出稿件,我时刻关注着疫情最新动态。无论早晚,只要疫情动态一更新,我便进入战斗状态。在疫情刚刚爆发的时候,如何做好专业术语翻译尤为重要。在没有知识储备和翻译经验的情况下,我只能阅读大量官方报道,通过人民网韩文版、外交部官方发布、韩国领事馆公众号等多种可靠渠道积累专业词汇,虚心学习每一篇韩文报道。一边探索一边积累工作经验,我在这个过程中迅速成长。
我只是这支光荣队伍中的一份子,疫情期间,每一名外办的翻译人员都坚守在特殊的一线岗位上,百余篇没有署名的疫情译件就是我们最好的名片。(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