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日记一则——点赞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作者:郭鸿宾(滨海县公安民警)
上午九时,前线临时党支部召集所有未出车人员开了个支部扩大会议,党员非党员都参加。主要是领导强调遵守战时纪律和加强自我防护,征求大家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因为我们的到来,现在党员人数增加到三十多个了,因此成立第二临时党小组——我给她起名叫格雷斯小组,任命第一批加入行动的城南工委党政办的李光海为临时小组组长。李光海,我昨天吃午饭时刚认识的老乡,一个热情洋溢、阳光开朗的年轻人。据介绍,工作热情也很高,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不是向领导叫唤,而是开动脑筋自己想办法解决。昨天我都没好好看清他的脸,今天得好好看看,长相也十分阳光帅气。
领导决定后,让他表个态。他也像我们大多数人仓促上台发言的时候一样,有点小慌乱。不过他迅速调整得不那么慌乱了,表示愿意为大家服务好。自我介绍,今年三十七岁,当了十九年的兵,去年才转业的。当过兵的人,就是不一样,有担当,有办法。我接触过的不少当兵的人,让我感觉到确实比其他人更肯负责任。我二哥(一个穿了二十多年军装的老兵)跟我说过,部队上流行两句话:方法总比困难多;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肯负责的人,遇到困难,自然不怕,自然会有方法来克服困难。信然。
当过兵的人,比普通人勇于负责任;女人,比男人勇于负责任。这是我这回又一次强烈感受到的。我的老同学谭七姑,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子,有担当、肯负责而且能负责,不辞辛苦,不知疲倦。
“大会”结束,他又召集我们格雷斯小组各车组组长开会。各车组组长和他这个党小组长一样,不是官,是负责协调本组与指挥部之间的各种关系、问题,代表本组向领导提出有什么困难、存在什么问题需要解决,落实领导提出的要求,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跑腿的。我这个组长也就挂了个名,弟子服其劳,事情绝大多数都是小曾干的。他不仅要干他本职的事,好些本该我跑腿的事,也归他干了。这小伙子也非常了不起,不怎么多说话,只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主动做事,也值得我为他点个赞!
请您放“松”,“然”后我来——
记响水车组最年轻的防疫战士“薛松然”
作者: 王泽明(响水县疾控中心)
那一日,我们接到疫情命令,要求派两名人员到昆山中转基地支援境外人员入境转运接驳工作。初次见面,一个充满阳光、帅气的男孩背着行囊,说了一句“哥,你也去啊?”,让我感觉这就是我的搭档,即将前去充当抗击疫情外防输入的“边防员、守门员”,通过聊天才知道这是响水县公安局出入境岗位的一名民警,名叫薛松然。
在接到任务后,他坚信“生命就是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使命,二话不说,告别家人,服从指挥,直接奔赴前沿战地。
到达昆山中转基地后,工作人员召集我们开会,培训转运中的注意事项、防护服怎么穿脱,作为公安系统的一员,对疫情防控这一块细节还不是很熟悉,但他坚持“既然来了,必须做好”的原则,主动询问如何防护,怎么流转,对转运接驳工作各个环节询问细致入微,目的就是更好地为境外返苏人员服务。
在一次转运过程中,当我们车辆到达盐城全季酒店后,完成人员交接后,发现车上还有一位来自斯里兰卡的外籍人士,不知何去何从,薛松然立马上前与之交谈,“Don’t worry,I’ll do it”。他立即联系酒店工作人员,安排这名外籍人士的集中隔离的相关事项。一切就绪后,这名外籍人士翘起了大拇指,一句“You are doing a great job for people in the world,Thank you!”表示了对我们工作的肯定,然而他只是笑笑,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有次,一个叫张月枫的留学生,由于下车走的匆忙,不小心将护照落在我们的车上,薛松然发现后,立即联系这位小姑娘,并在电话里安慰她“请你放松,然后我来”。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不到半小时,便将护照交到了小姑娘的手上了。
无论面对来华的外籍人士还是海外归来游子,作为90后的薛松然,总是笑颜面对,一句“请你放松,然后我来”,他测体温、询病史、问寒暖,事无巨细,让他们在这辆“回家”的班车上放心、安心、舒心。
涉外防控的“摆渡人”
作者:盐城公安
顾乃波,中共党员,盐城市公安局盐南分局二级警长。为严防境外疫情输入,根据上级部署要求,他迅速赶赴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甘做涉外防控“摆渡人”。
3月13日中午,顾乃波接到命令,要求赴上海疫情防控江苏工作组报到。他来不及多想,回家简单收拾一下行李,就登上去苏州昆山的大巴车。
在防控组,他主要从事境外返盐人员接驳转运工作,全封闭式运送人员,有时候连续几天半夜或凌晨出发转运人员。昆山到盐城路程,少则三个半小时,稍微遇上堵车,则要四个多小时。“穿上防护服,感觉很憋气,每次出发前的一段时间,都不敢多喝水,每次完成转运,脱下防护服,就感觉口干舌燥”顾乃波说,转运都是两点一线,为安全起见,一般中途不停车,刚开始的几天,身穿防护装备走路也变得费力,耳朵、前额也被口罩、护目镜勒得隐隐作痛。遇到堵车,他主动下车协同当地交警疏导,并协商争取绿色通道,安全、快速完成转运任务。
“接您回家”成了他面对归国旅客说的第一句话,也是最多的一句话,虽然普通,却暖心。他所在班组热情周到的服务赢得归国人员的赞誉。回国留学生纷纷留言,表达感谢之情。
目前他仍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连续工作12天来,先后接送了十二批客人,涉及从美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荷兰等国的入境人员。行驶里程9600公里。乐观向上的工作态度,正如他说的:今作摆渡人,今生也无悔。
“岂止于美”之——群美篇
作者:黄树标(盐阜公路运输集团)
从接到任务开会动员到董事长亲自送行并嘱咐相关事宜,盐阜集团第二批次支援昆山交通组五辆车、六个组员就火速抵达了任务地——昆山。
昆山一个只有927.68平方千米的土地,对一座中国城市来说,虽然不大,但汇聚多样性的可能。老城区亭林园的山水之美,千灯古镇石板街的岁月之美,巴城、定山湖的大气湖光之美。周庄、锦溪的精致水乡之美,张浦、周市的淳朴之美,陆家、花桥的现代之美。种种美的语言,交织谱写成一幅昆山绚丽的长卷。
而我要讲的美,是一群为了保障盐城市700多万人民的身体健康,科学有效防控境外疫情输入,奋战在昆山现场转运工作组一线的广大工作人员。到达昆山无暇顾及这里的湖光山色,就全身心投入到了工作任务中去,防控知识技能培训、熟悉场地环境、明确任务责职,一切都是那么的井井有条。而这一切得益于我们有一支优良的管理团队和一群能吃苦,舍小家顾大家、不畏风险辛苦工作在一线的同志们。
组长、市外办陆帅副主任工作严谨,为人谦和,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与领导才能。工作组开始运行他就组织了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而平时的工作中各方协调开会,现场指导都样样亲力亲为。
市公安局谭坚政警官为人热情,工作认真,有新同志到她总不放心,不管是白天还是凌晨,她都要到现场指导新同志熟悉流程,交待注意事项。遇到系统内部要协调的事,她都主动联系逐一落实。市急救中心王智副主任不仅要负责我们整个工作组的身体健康和个人防疫,还要负责转运过程中的应急情况处置。
还有负责我们一日三餐,协调防护物资调配的市外办顾洋;不畏个人安危身处黄区负责内场的市台办田柏原、市科技局徐思翔;一天24小时轮班转,人员预报及时准确市外办数据组的尹智慧、陈鹏、胡越;随叫随到,不厌其烦公务车刘师傅、汤师傅。还有车组内的许多老同志穿上防护服都出了皮疹,都不言退怯。还有外语一流的外办人员冯悦、随车医护的花木兰应萍,维稳开路的公安干警李明华,夜以继日安全运送的驾驶员们。还有许多许多…
欢迎回家
作者:陈兆阳(盐城市公安局)
“我们从日本回来,日本那里正好学期结束我们就回来了。不是和网上某些人一样是回来避难的。”那人看到我来接他上大巴,和我不停的解释。从国外回来的人似乎多少以为我们会用“逃回来”这个观点去揣度观测他们。可事实上,不用解释那么多,我更希望他们能单纯的展露回来后开朗的情绪。我们的任务就是一步步实现他们回家的梦想,他们的欢乐才能带给我们更大的成就感。
在昆山接驳点,疲惫是垫在场景下的底色,所以欢乐就显得更加亮眼,夺人眼球。这里时间失去了意义,顶上的灯光比太阳更加爱岗敬业,二十四小时光明长存。归国的人们等待在集合点里,头埋没在自己的臂弯里打盹。白天时,他们之间尚有断续的交流,到了夜里就剩下往来不停大巴那刹车和引擎发动声。当我们点名完毕后,将他们带上回家的大巴,呼出的名字在口罩的过滤后,倏的将他们呼唤回到了现实世界。他们明白自己的家触手可及,应答的声音里潜藏着激动,年轻人透出童年时代的童真,中年人重拥青年时的勃勃生机。我见到他们辗转各地回来后,身上穿着不同季节的衣服;我见到一家三口像是要搬空家底一样拖着六个行李箱;我见到他们拖着行李箱走地比我还快,尽管他们不知道路线。我听见一个小孩说的无聊是“I’m boring”,妈妈用中文告诉他要听话;我听见两个人交流“我原来还想在英国工作的,这次事情以后就再没这个想法了”,另一个人说“我还是想以后在英国工作”;我听见有人野蛮耍横。他们跟在我后面可以是默默无声,也可能是滔滔不绝,“回国”这个话题足够将他们联系在一起。我带着我的乘客们走向出口,出去迎接早晨。归来的人精神状态与家的距离成反比,所以我们总是会提醒一声“女士们先生们,请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已经有过几次,他们带着纯粹激动的心离开而忘记了世俗行李的束缚。
归来的人除了说回来真好,其次就会和我们说辛苦你们了,谢谢。在防护服里没有太多的表达方式,只能谦虚的用上扬的语气说声不辛苦。仅以我个人,“回国更好”比“你们辛苦了”更能引起我的共情。大家一起奋斗,将自己的努力上升到国家的量级,而我在其中息息相关,感到自豪光荣。我们所有人共同实现的中国所带去的安全感,让我觉得激动。
守候在昆山转运点的每一个人也希望着能将所有归国人员能够安全送回家,也都和归国人员一样期待着回家。在这里,一个理论被验证——人只需要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就能睡着。在这里也不是叫睡觉而是叫闭目养神。大家闭眼恢复体力,来完成一项奇迹,所有人全力想实现妥善安置数目庞大归国人员而不让疫情继续影响国内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在晚上你可以见到各式的睡姿,却见不到安详的睡颜,在护目镜、口罩和防护服的庇佑下,所有人隐姓埋名。当我戴着护目镜时,呼吸一下镜面就会起雾,于是看着一切朦朦胧胧,所有的一切都是浪漫与魔幻与现实的混合。在这里的大家应该都有着相同的体验——走几步便会浑身湿透的短袖,带着的头套压的头酸痛,如果不系紧就会逐渐滑落的鞋套,真实而持续的体力上的消耗带来的是精神上的压力。只有偶尔雾气凝成一道水留下来,我才能透过着一道缝看清他们身上贴着的标志,明白他们是从何而来。当我初次上阵,师傅帮我贴上“盐城公安”的标志,贴好后他又拍了一下,我觉得意味深长。我不愿也不敢去辜负各种各样的期待,我们所有人都不想让那些美好的希望和期待落空。最近,防护服们的聊天变少了,大家都紧抓住深夜里的空隙,休养生息。之前热门的话题“何时能回家”也失去了热度,大家都知道,只要回家的人都到家或者全球疫情都得到控制,那时我们自然也能够回自己的家。不论在哪,不管是谁都想着疫情结束后回家看一看。
所以欢迎回来,不需要多余的担忧,不需要过多的解释。面对着中文的“欢迎回家”,普通话诚挚而热情,方言幽默而亲切,一句中文的“回来真好”,让一切都心心相系。
(外管处采编)